你所不知道的中文系!三大支柱與百搭風格

來源:由我本人提供給遠見雜誌

個人簡介:
我是吳宗仁,2014畢業於市立高雄高工綜合高中科社會學程(社會組),以繁星計畫進入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入學經驗:
當初選中文系的考量,一來不外成績限制,二來也考量到自己本身對文字的駕馭和理解力不差,所以才填中文系為第一志願,也很幸運上了。同時,志願單上還填了「歷史」、「哲學」和一些外文科系,這其中當然包含了我對鑑古知今、語言能力和邏輯思辯的偏好決定的,本質上都是能力和興趣考量。
可是不諱言,我當初也是懷著刻板印象進中文系的,社會有多刻板,我當時就多刻板。只是基於對自己能力的過分自信,我才沒有阻卻不前。直到真正進到中文系,我才發覺他們其實脫去了社會認知的既定形象,不但講求思辨論述,更深刻探討文字背後的情感脈絡與歷史意涵,也算同時包容我對歷史和哲學的期待,儘管他們面對文獻的思考模式不全然相同。真的讓我重新選擇,我也仍然選中文系;學校的話,當然是資源越多,高層思考越關照全局的越好。
科系介紹:
我不多贅述中文系古典文學比例佔很高,而想集中於談論支撐中文系的三根大支柱。(這三根支柱是我個人的歸納)
第一是文學類,包含戲曲、古典與現代的詩和小說、《儒林外史》、《楚辭》和千載有餘音的大作《史記》都類屬於此。在文類鑑賞和不同時空環境的辨思之中,培養對文字敏銳度和背後情緒的掌握。例如我們或許知道宋詞美,但大多人無法分析這份感動背後的理路,更遑論以口語或文字表達出來,文學類培養的看家本領,把抽象的刺激有系統,並具體而微的表達。
第二是思想類,儒墨、老莊、周易,以及近代學術思潮,都屬於這類。這些思想家骨頭早已朽爛到面目全非,又為何要談他們。關鍵在於他們對人們精神層面的影響性,從內在規範到外在行為;從思辨能力、積極入世到看空一切的心境,無不著有其痕跡。莊子告訴大家世間的價值不過都只是相對,並非絕對的。他筆下北冥之魚──「鯤」,化作誇張巨大的鵬鳥,突破了外觀形體上的絕對限制,且也正是這樣「突破絕對限制」化身而成的千里大鵬,飛到幾萬里高的地方,才能窺見事物全貌,理解何謂「相對」的概念。我們沒有達到這樣的位置和高度,都錯把相對價值看成絕對價值致使目光狹隘。

第三是小學類,漢字是由形、音、義三者結合,研究他的學門分別為「文字」、「聲韻」和「訓詁」,合稱小學類。這對我們瞭解或剖析文獻更深層的意涵,有很大的幫助。像是部首「攵」﹝同攴﹞,說文解字曰:「小擊也」,有鞭打驅策的意思,因此孔子說「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當然不是廢棄法規政令,而是指不要用「刑罰恐嚇」的方式去役使人民做事,最後帶出為政時,應教導人民有羞恥判斷和德行自發約束的核心思想。這就是小學類對於理解文獻很重要的貢獻。

未來出路:
我通常會膝跳反應般回答:「中文系是百搭的學系」
這個感想在我一年多來的修課就深深體會到了。其一是大一上的《史記》,老師從戲劇和劇本分析的角度觀看司馬遷筆下的烽火戰局和人物性格展現,如何在「場」、「幕」、「鏡頭遠近」間呈現。也使用很多西方的文學批評理論,跨時空,跨地域檢視這個兩千多年前東方這本經典史作。。
再來是大一下《古典小說選讀》,老師不時用西方人文與心理學的鏡頭,檢視小說人物情節的鋪排,同時我閱讀白馥蘭這位西方漢學家的著述﹝老師的推薦閱讀書目﹞,她用「技術面」分析中華古帝國身為「道義經濟體」的特質,以及當代女性在不同面相上,所帶來的貢獻,突破我腦袋重重疊疊的框架。
最後歷代文選課程也讓我眼睛一亮,老師在談到韓愈排佛與道統觀時,引述出馬克思韋伯《儒家與道家》說明東西方對於「責任」概念的不同,瞭解那遠古時空背景下精英的思維。
以上只是略舉幾例,以資足證,也是為了要說明,中文人除了走研究和教學,也還會向藝術、劇場乃至傳播和多媒體領域發展,一如史記課程的與劇本結合的案例;或是往社會科學和心理學的工作領域前進,好比《古典小說選讀》和《歷代文選》課程,在研讀古典文獻中,能夠結合西方不同學術領域的思維,和文本分析和文學鑑賞相互照應。(我雙修經濟正是屬於與社會科學結合那類,在中文系的培養的文字敏感和思辨的核心能力上,再加強對數字敏銳和模型的思維。但結合什麼、如何結合將因人而異。)
總之既然要講中文系百搭,也不能侷限在上面的案例,重點還是「探索探索再探索」。現今大學和產業趨勢逐漸講求跨領域和多元,因此找到和中文系培養的「文字跟思辨的能力」,與其他學術領域甚至實務經驗結合,組合出屬於自己最獨特又「最適」的點,才是比較實際的問題。也建議從產業趨勢的角度,看各個產業對人才跨領域能力的需求,來選擇科系或是進行跨科系的學術整合。如果從單一科系角度看產業,則很容易被侷限。
課外經歷:
我覺得政大中文系中最有趣的活動,莫過於「中文之夜」了,這是一個中文人,乃至外系學生都會來共襄盛舉的活動。每個工作崗位都經由學長姐把關面試,以使有長才的人得到適當的發揮空間,組織間的合作也很有效率。我本身也參與這活動,擔任了演員。就「戲」的部分來說,有別於打鬧與搞笑劇,中文之夜走內涵文青風,其劇本是由對戲劇有研究、有興趣,甚至有想往該領域發展的學長姊們創作與導演,相關研究專長的教授也會投入劇本創作的行列,品質跟內涵都能兼具,被我推坑來看的朋友們都覺得很感人喔!
另外中文系的人向來給人內斂含蓄的感覺,但政大中文系在體育賽事的表現會否定這個認知。中文人體育活動,在校內諸多運動比賽(系際盃)都有驚人的獲獎紀錄;校外比賽(大中盃)也不落於人後。我所屬系棒壘隊就是在校內校外都很有競爭力的傳統強隊。同時我認為,不論參與什麼活動或系隊,最核心的能力就是良好人際互動和溝通合作,如是才能成就任何事情。沒有人可以單獨活著,也沒有人永遠都不跟別人溝通。合作跟溝通都表現良好,衝突才有討論的意義。
總結:
總的而言,中文系的範疇能海括思想,文學鑑賞與表達,以及歷史大脈絡的思考。我一直覺得,人應該要有三大境界:邏輯思想的理智批判、觀史鑑今的宏大眼光,以及文學細膩的知人知心。在中文系,這些內涵會有意無意間的在課程的規劃,或直接顯明,或藏諸文本的字裡行間,或於老師結合人生經驗的情況被表達而出。理解了就成為思維,實踐了就是生命。
不管是中文系也好,任何其他科系也罷,選擇科系最終要回歸到「這門學科帶給你的思維模式」做為主要判斷依據,再來是如前述所說的「產業對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而非工具性的期待什麼科系決定我們的未來與價值,那些都該由自己創造,在課餘經驗和人際互動中,與自己的專業能力相輔相成的,從不跟科系關聯。
最後想用王國維人生三大境界和大家共勉。第一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能為理想忍受艱苦與孤獨;第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能堅持並執著於理想;第三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飽受阻撓後,理想目標最終出現在眼前的歡欣喜悅。不論選擇哪個科系,想從事什麼行業,保持理想與初心,並且堅持到底,價值和未來都能由自己創造!


【補充:在原文章裏面沒有說的事情】

先前完成Urschool校系諮詢志工任務後,在臉書網誌發表了高中生對中文系兩大提問的文章;這次恰好又把握Urschool向各位志工徵稿的訊息,以我本名投稿了以前一篇為基礎,更有詳盡脈絡的文章﹝內文在分隔線以下﹞,最後被登上了遠見雜誌的專欄,這讓我感到相當振奮,甚至被我的朋友、學弟妹乃至高中老師轉發了很多次。
而我也一直期待,我能將我對中文系的認識﹝儘管不盡然周全﹞盡可能讓還存有疑慮的家長、有困惑的學弟妹們瞭解。除了講解中文系念什麼、出來幹些什麼以外,還順道傳達了個人對選系和選擇人生志業的看法,期待往後的學弟妹們都可以擺脫社會加諸於對學系和職業成見,本乎自己內心的聲音和期待,走出屬於自己的路。我也期待這篇文章能給讀者們一些啟發;發表在部落格,也是為了記錄我人生歷史性的一刻。

本篇文章轉自遠見雜誌,原址點我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