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詩人們談論社會──許赫的「告別好詩」﹝政大社會系x政大長廊詩社﹞

講者許赫
網路的興起,除了帶來互聯網的革命和巨大商業價值﹝如我之前寫的幾篇文章﹞,也帶來詩觀念的革新──也就是詩人許赫這次分享的內容核心。

﹝關於互聯網革命,你可能有興趣:兩岸互聯網峰會七大支柱撐起互聯網革命:許景泰政大演講

雖然他沒有拿「互聯網」或「網路」 這些詞彙來作為演講主題的核心  ,但其實從他所分享的內容脈絡,詩觀點革新就可以看出,網路其實是背後很大的推力,我們來看一下他提到了什麼。

告別好詩

告別好詩的概念就是不刻意追求好詩的出現,爭取「壞詩」、「醜詩」的生存空間。過去的詩壇,詩作的評價是二元對立的,被刊在報章上的,就是好詩,詩人因而光彩;壞詩就是沒被選上的那些,他們可能是詩意不夠,可能只是歌詞、打油詩或分行的散文,總之,就是沒被那些編輯人選上的詩。這種詩,沒什麼市場,沒有生存空間。

許赫老師想說的是,詩人最重要是能寫詩,不在於可以追求或很好,靈光一閃的短句也能變詩。而且告別好詩的觀念,突破二元的詩觀,從好詩VS.壞詩,轉為好詩VS.詩。

詩與發表平台的發展歷程

一、過去

前面提到詩作過去過去是被非好即壞的二元標準評斷,不合詩刊編者想法的詩就不會被刊出來,也因此創造了絕對的好壞評價,生殺優烈之大評,全都掌握在編者手上,而詩作若要被非朋友的第三者看到,也只能仰賴這些平面傳媒,詩領域其實長久以來,都有一種集中化和壟斷的態勢。

但還是有好消息,過去的稿酬是可以養家的,許赫老師分享,只要固定每個月3篇新詩被刊登,就可以養家跟養車了。

二、網路時代:BBS、部落格階段

「過去」這個時間段很長,下個階段就得直接跳到網路時代了。網路時代帶來了去壟斷和去集中化,有更多平台能夠發表,被看見。在這個階段「守門人」決定詩的去留,好的可以被置頂,不會被洗掉或被系統自動刪除。雖然還是有個腳色在主導生殺大權,但相對過去只有「有限數量」、「紙本」媒體的過去這已經是很大的突破,至少媒介多元,大家都可以發表並被更多人看見,機會也更多了。

三、網路時代:FB、Twitter、微博階段

很快地只需要10多年時間,就能進入這個階段了,FB、Twitter和微博等社群媒體,大大改變用戶生態。前面階段,是以「經營者」為主,經營者想發什麼就發什麼,讓你看啥就看啥;這個階段,則是「用戶」為主,守門人的腳色轉為「朋友」,會被我們看到的,都是朋友們喜歡的,經營者已經失去大多內容主控權。許赫老師和我們這樣說。這樣的階段到來「告別好詩」可以說是更肯定了。

這樣的概念也見於消費者行為的探討,消費者過去的消費行為,多來自於自己本身的需求,而做下決定。但隨著新興社群網站興起,互聯網時代來臨,消費者消費行為轉向「對一群朋友搶破頭要買的」感到興趣,最後決定消費,簡言之,是群體行為影響個體。

詩存在的目的

詩真的向過去那樣只能用來傲視群雄,做為視其他詩為壞詩目的服務嗎?而在更早遠幾百幾千年的過去,古典詩難道也只是言志和教化功用嗎?詩的存在到底最終為了什麼目的。

過去的古典詩,除了言志,他還有非常多用途。像是為了求取功名的用途,讓主考官看見自己的長才。也用於遊山玩水和飲酒吃飯時的娛樂。或是朋友間書信往來的交流用途。換言之,他不完全只為文學或教化的目的存在。也別說過去網路還沒興起的時代,作自視甚高的用途。

以大文豪蘇軾為例,他的詩和詞表現極為傑出,因而不朽,可是他之所以如此,並不是因為用心用力雕琢詩,讓詩變的優秀偉大,看起來更像是偶抒發不得意之志而成。他生平寫了2800多首詩,充滿了零散、日常瑣碎,與人對答之作,並不是像我們想的那樣,每一首都刻意且雋永。

這其實也呼應了「告別好詩」的概念,詩不需要每一首都很好,想寫就寫,簡單的、短小的、靈光一閃的語句,也都可以被稱作詩,不需要把他跟比較特出的相比,然後貼上「壞詩」的標籤,不然就大文豪蘇軾,其實也有八九成以上都是壞詩吧。

文學的「命運」在社會學中怎麼解釋

許赫老師最後和我們分享的,就是文學中的命運怎麼用社會學來解釋。文學談到的命運,其實就是在講社會學裡的社會結構。每個人以為自主的思想和所作的決定,其實都是由「社會群體」所決定,這套因循歷史和社會制度而成的群體。也因此可以導論出「命運是集體操作」這個概念。


演講中的許赫老師


演講中的許赫老師


許赫老師的新詩集《來電》


許赫老師的新詩集《來電》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