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社會弊大於利,為何人類文明還是走向這一步?關於小麥馴化智人的故事



先前哈拉瑞教授在台灣演講時,我提問一個問題:「農業社會對人類那麼有害,為什麼人類文明還是走向這一步?」很可惜當天高朋滿座,問題也沒辦法被回答到,這疑惑就一直在我心中。


直到閱讀他的著作《人類大歷史》,我找到了答案,那感覺很像是他親口回答我深埋於心的疑惑。

農業社會對人類有害

回答問題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提問:為何農業社會對人有害。在史學界,學者幾乎認同,在農業社會以前的「採集社會」,是一個富庶生活型態,因此也稱作「原初豐裕社會」。到了農業時代,雖然熱量的攝取更高了,但農業社會也帶來智人的營養不均、關節腫脹、駝背、疫病、戰亂、男女不平等和貧富差距等,狀況看起來沒有比較理想。

有學者堅持,攝取更高熱量帶來的好處,遠遠多於弊;也有人認為,農業社會安全的生活,比起採集社會老是擔心突然被其他動物吃掉,風險來的低,所以人類更偏好這種生活方式。

我則覺得,都說不太通。

智人被小麥馴化了

但哈拉瑞教授的觀點並非如此,他認為「人類馴化小麥等作物是個謊言,是人類被馴化了。

這意指,人類從來沒有自己選擇要成為農業社會,決定好好定下來種植一大堆作物。在生物學上,智人的演化特徵是要讓他們更能夠跑來跑去,東摘西拿,或是做一些更機智的器具,好取得更多生活所需的能量。

而非像農業社會那樣,大家每天都彎彎腰除個石頭和雜草,灌溉跟研磨這些穀物。這從不是智人在演化過程中被賦予的樣貌。

自然與人為加乘,小麥馴化人類

真正的秘密藏在18000多年前,全球離開冰河期,氣候開始回暖。讓原本只是雜草的小麥,得到生長的契機。之後再隨著人類無意識推波助瀾,人類才「被」定居了下來。

小麥和其他穀物在這個溫暖的氣候中,得到獨厚的生長環境,因此大量生長,也就理所當然,人類食用小麥的比例大幅增加。事情要從這裡開始

人類在吃小麥前,必須要先磨製以及篩選,接著才能食用。所以小麥需要被搬回部落,被篩選和磨製一番。從生長地移回部落的過程,種子小而多的小麥就會散落在所經的路途,接著生長出更多的小麥。

不要忘記,採集社會還有一個耕作技能,也會造成小麥無窮無盡生長──火耕。

小麥很自私,非常厭惡跟其他作物分享資源,人類火耕時放火一燒。恰好把跟小麥競爭資源的作物全部燒光,再配合上小麥春風吹又生的雜草特質,又得以更加繁盛生長。

小麥生長的地方,根據哈拉瑞教授指出,獵物跟食物來源會比較豐富。慢慢的,隨著小麥生長越來越廣,獵物也跟著變多,智人才得以揚棄過去東奔西跑的生活,徹底定居下來。

以前這些採集社會,最原本花個1個月收成小麥,小麥的面積卻在上述過程中逐漸越長越廣。慢慢地要花智人更長的時間去收成。從花2個月、3個月,到時間一久,就變成花一輩子在收成小麥,成為永久定居聚落了。這過程,花費了7000多年的時間。

這些改變都是漸進式的,每個人都只是承繼前人的經驗和技巧,東改一些,西修一點,最後才造成的;沒有人突發奇想,告訴族人不要跑來跑去了,好好定居下來以種植作物為生是很棒的事情!

結論

我們不知道農業社會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算起,至少西元前9500年前就已經有了,我們可以說從18000年前到那時,有7000多年的時間,小麥馴化智人,讓智人為之定居。

這個過程中,沒有哪個天才仔細分析,認為定居下來種個作物比較好;只有智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讓小麥得以擴張領土,接著智人才順著本能跟直覺去收成這些面積廣大的小麥,定居下來。人類真正做出抉擇的時刻,只有在發現:「咦!這裡好多作物跟獵物,可以給我們不錯的生活。」


在哈拉瑞教授的觀點,人類從來沒有馴化小麥,讓他成為可種植的作物。只有自然再配合上人類生活型態的推波助瀾,小麥才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型態。這個過程,人類從來沒有下意識去控制小麥或其他穀物,真正被智人馴化的,是那些牲畜家禽。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