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飯桌閒談之二──台灣的教育工業化思維



這次又是在飯桌上,和我學長討論企畫案時,我說到我對教育議題很有興趣,並有試圖付出心力改變。他就問我,你覺得教育的核心問題在哪裡?

我簡單說了一下,認為台灣教育當前現象,應該是體制過度僵化,不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而學生也被反覆制式的填充知識,這樣的知識不算是流動的。再說,如果哪天學生離開了學校,不再被逼迫學習的時候,他就沒辦法自發追求知識,探索問題的解答,不能在變化極快的世界生存。

這些觀念,和我先前寫的〈被考試綁架的現代教育〉中提到的很相像﹝歡迎參看文中連結﹞。

我學長更進一步提問,那根本的點在哪裡?只有知道根本問題在哪,才能掃除整個問題。

工業化思維

而我的回答是:「現在台灣的教育還停留在工業化的思維。」這句話是不是有那麼點既視感。先回顧一下台灣當前的經濟和產業發展上的停滯不前,我們聽到很一貫的回答是產業轉型上的困難,而這個困難背後直指台灣企業最大的問題──代工思維。

不是說代工思維跟工業化思維是一樣的,但某種程度上他們有所雷同。舉例,他們都不注重思考和創新的附加價值,而強調量與快速生產﹝並且獨斷的壓低成本﹞。於是就遺留下重大的問題,那就是生產模式從來不把人當成人看。

在工業時代,快速生產就是王道,大量生產是壓低成本的手段。只要有生產,產品就能上到市場以促成消費,然後就可以獲利,畢竟那還是一個有低成本和量產,消費端就能接受產品的時代。其所需一定水準的速度跟量產,所以過程當然是越反覆制式越好。但這樣的生產模式,讓工人不需要會自主思考;越聽話,越照這個單調無趣的模式生產,就越能成就目標;生出來的產品也不要千奇百怪,長的一模一樣,生產就越有效率,也能有效壓低成本,再而增加獲利。

就這樣,這個老生產思維,曾造就台灣經濟成長,甚至曾是世界的經濟典範,但也就順理成章的壟罩我們的教育體制。學校成為一間間巨大工廠,老師們則成生產線工人,反覆地照著體制設下的生產模式,「生產」名為國家未來的棟樑的產品。我們這些學生,當然就是那一個又一個單調一致的產品。

人不是人

不把人當人看有什麼問題?產品只要能服從這個體制,符合體制所設的流程與標準,那就是好產品﹝生產他的工人也算配稱名符其實的好工人﹞。久之,學生也就變得不需要有思考力,也不用有個人特色。想想,如此有思考力又有個人特色的產品多麼危險,根本是在挑戰這個體制設下的標準化costdown流程。

學生身為工業產品,沒有被賦予任何思考力和增加自身附加價值的特色,就只是循著升學考試的生產線不斷被「製造」出來,針對其合格與否的定奪,都是那些評鑑他們「良率」的測驗分數,所以才老是愛用成績來互論高下,用狹隘有限的觀點定義我們成功的價值,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無聊的時刻。

產品當然可以這樣,但人的價值,從來不是這些數字可以評斷。

不是世界規格

所以呢,我們這些學生,也就是這些產品,最終只有走向一致化、標準化的餘地,然後就沒有自己的特色了。產品可以這樣生產,人可以嗎?沒有自己特色、沒有個體意識,也沒有自己的思考能力,這套體制的學生,根本就是被產品化到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生而為人的意義;而越是老一輩的,越有這樣的傾向。

這就是我們面對而且也經歷過的問題,也是當前許多困境的核心問題之一。教育要傳達我們的思維過度工業化,是我認為最根本的問題癥結。

所以,真的不要嫌棄台灣人才沒有競爭力,這個體制從來就不是用「符合國際規格的」生產模式在生產我們。我們還需要一點時間把自己變成有附加價值的樣貌。把我們生產出來的那個體制,那個思維,也無法回應現在的趨勢和環境。


你可能有興趣=>一場飯桌閒談系列第一篇:一場飯桌閒談──談現代社會與閱讀文學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