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宮軼聞:有信仰的大叔篇



朋友和我一起上指南宮吃飯,路上遇到一位有趣的大叔。我們和他共桌吃飯,回去的路上也同行了好一段距離。

這位大叔對他的信仰非常篤定,也熱衷於分享他習得的任何知識。這些知識和道教比較相關,我推測他大概和指南宮道教學院有點關聯。

他一開始告訴我們:「你知道人並不只是像我們看到的,只是有限的軀體和生命嗎?」

我們還沒有來的及反應,他又繼續說:「整個宇宙那麼巨大,什麼都會發生,什麼都會改變,唯獨那個精神與因果,是永遠不變,並且不斷循環的。」

我們並沒有多說什麼,只是安穩地走著自己的路,並不時點頭以示明白。我朋友因為家裡信仰的關係,多少能懂他的思想;而我也是個中文系的人,讀過一點老莊,理解大抵不是障礙。

我從指南宮至高處往整個文山區俯瞰,看著霾害與城市相擁相抱,心想著如果人們都是這樣認同,都一致相信著循環史觀,相信著因果業報,這個世界會變得比較美好嗎?

如果人們真的承認對自己和宇宙一無所知,那我們就會停止傷害大自然,停止傷害彼此嗎?

如果真有個地方,人們彼此都抱持著相同的理念和世界觀,這就是一個最完美、最自然的國度嗎?還是我們會發現,在這種狀態下的我們,根本是沒有意義的存在。

千百年來,東西方古哲人和思想家們,跳脫了感性與野蠻的框架,回應了時代需求,提出許多主張,東奔西走,衣衫襤褸,滿目瘡痍,不都是為了把理想和真理,傳遞普天之下,試圖建構一個美好的國度,甚至是天堂嗎?

這位大叔,有點古代哲人的熱血,另一方面也展露相同的失落,遺憾年輕一代的我們,似乎比較沒有對宗教、對真理的信仰和熱情了。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為了眼前的生存、和不被別人接受等瑣事煩惱。莊子認為人生在世,「與物相刃相靡」。那是說,我們活著的每一天,世界和生活都會不斷磨損我們;也說「物有相累」,我們總是深陷於眼前的情緒與利益。

我想,我們和大叔都注定跳脫不出這樣的迴圈。終其一生,注定要彼此磨損、彼此虛耗,我想這才是生而為人的原罪。但若我們的道德和同理心能夠進化,應該就能心滿意足了。


如果大叔很在意沒有年輕人能夠了解他的理念,我想用經濟學的賽伊法則跟他說:「長期而言,供給自創需求」,本著初心持續供給自己的一切吧,需求總是會出現的。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