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圈的搖滾巨星




今年市長議員選舉前幾周,我分享了很多柯文哲的貼文,幾度被懷疑是柯粉。一開始被這樣認定時,我便極力否認,好像身為柯粉是一個負面的標籤。事後想想,這也沒什麼大不了。一個有個性和魅力的人被眾人熱愛與擁戴,也是很合乎人性的事。

不過,在政治上,粉絲可能是一種危險的象徵。粉絲代表著一種非理性、瘋狂的熱愛,基於這種情感,人們往往只看自己想看的,並忽略全面以及長遠的面向,更別提失控和脫序;候選人也可能乘民氣可用,任意妄為。

理論上我們是該理性,然現實中似乎不是如此。支持與投票的依據,往往看魅力多過於政見;憑感覺多過於實踐。不論粉絲、中間選民或是鐵票,其支持的依據,似乎大多是出於情感依據──例如對某個候選人的寄望和感受,或是對其對手的深惡痛絕。

這種充滿情緒和主觀色彩的支持,也往往是爭辯的開端,也是為什麼柯粉這個腳色常有負面色彩,柯黑,也就是柯文哲的批判者,往往被嘲笑是在崩潰。儘管他們在網路上非理性互動,在現實中大多也是好端端的一個人。

我也逐漸明白,只有理性,是不可能成就群眾支持的。再怎麼理性的動機,總得有個感性的火花作為引爆點,點燃出人們的行動與期待。

上週日的12月2號,柯文哲舉辦了謝票會,我也參與了,我在擁擠的三萬人潮之中。市政府和議會前廣場水洩不通,柯文哲本人花了10來分鐘才走過一條馬路。

這也正是我覺得最神奇的,一個人過了四年,其熱潮依舊強勁,有增無減。甚至連香港人都來了。柯文哲確實已經成為在紛雜的權力架構中令人期待的存在,所有人們對政治人物的期待、好奇和喜感,忽然都在他身上找到了歸屬。這些形象的確立,更透過網路公開透明的傳播,以致持續至今。

錯判或低估這些現象的人,也會錯失民心。

柯文哲謝票會到晚上七點多仍然充滿人潮

如同網民所說,支持柯文哲,就是支持一個理念。理念大家都會說,蜜月期過了,就發現這又是個四年一度的謊騙。

一個好的政治人物就像品牌的建立,品牌好壞和觸點也有強烈關聯。觸點就是品牌接觸到閱聽人的每一個環節。大家會在這些環節,明辨這個品牌究竟可信與否、能否支持。

在這樣一個時代,買賣不是換取一個理性和富有利益的成果,而是一段感情、一段友誼交流。消費是,投票當然也是。

晚會上,謝和弦說他唱阿伯﹝柯P﹞的場子是最賣力的,因為這不只是為聽眾歌迷,更是為台灣人而唱。如果這話能反映大部分狀況,那表示台灣對於政治,已經開始有更高的訴求了。這個訴求,會體現於文化的改變之上。

當然,前提是經濟已經有一定水準了才行。「倉廩實而後知禮節;衣食足而後知榮辱」,事情是一步一步來的,而我認為台灣有這個文化和經濟條件。

此外,我和現場的人也聊了會兒,他們認為柯文哲最吸引他們的,是真誠和用心,訪談者的回答常提到,他們原先不大關心政治。一位年約40到50的阿姨說他還幫被國民黨和民進黨洗腦的朋友闢謠,他堅稱柯文哲有在做事,很多電視節目的指控根本與事實不符。

我從這些與談中察覺,這些支持者不大看電視。同時,很多到場的支持者不是台北人,這大概說明網路確實是一個很強大的傳播力量,得以破壞政黨仰賴電視,所聚集起來的民意基礎。

低估網路聲音,同樣會錯判民意。

深夜中擁擠的謝票會支持者


我突然想起,反對者批評柯文哲仰賴網軍,放他們亂攻擊,我聽了心裡一顫,這種思考實在不是吉祥的徵兆。他們應該看看,哪個市長候選人,可以在開票已經到凌晨2點,還讓20萬人線上線下共同守候的?

這難道也是用錢養出來的?在反對者眼中,人心就真的這麼好收買嗎?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