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量



服用聲明:這篇文章沒有綠豆糕、沒有棋盤格似的稿紙,也沒有大食客。

歷史由一連串事件堆疊、交互作用而成,沒有特別的情感意義,往往也沒有特別的道德意涵。但歷史的價值賦予,往往出自一群人的詮釋,這些詮釋,又被這群人的經驗、集體記憶所型塑。

中共紀念228也是這樣的。和民進黨相同,矛頭都指向國民黨,意涵不脫離對制威權。但民進黨和台灣人民,談的是轉型正義、反再殖民等概念,頗有台獨之勢;中共側重的,反而是當時台灣某些先烈大打的左翼、共產革命精神。這個角度詮釋來,國民黨自然是那個資產階級,壟斷生產工具和權力的威權組織。

我們正看到那段歷史,那些一連串的事件串連,怎麼在不同地方,不同時代,被不同的人們詮釋,並新生不同的意義。我們很多習以為常的生活感官,也是這樣形成的。 人文主義的信條很好:「人是一切的意義來源。」正是因為人能夠詮釋事物許多價值,這個世界才真正有了意義。也因為如此,228事件才不只是千萬歷史中的單一事件,而更蒙上苦難和悲劇的面紗。在其後的七十年,都還有不同背景的人們,試圖賦予不同價值和詮釋。

但不論事件和經驗被賦予何種意義,都要記得,他們都有被重新陳述的可能,也都有被接納的空間。今天站的住腳的立場,明天可能變成笑話;原先互吵互鬧的論述,也可能變的不再重要。歷史是變的,人是變的,詮釋亦復如此。

歷史教導我們,事物本身沒有既定好壞判斷,所以努力了解事件及各個批判面相,便更顯重要。既然「人」已經是一切意義的來源,持偏狹觀點彼此互鬥,顯現出一種無知,以及我們無法妥善運用自己力量和權利的無能,不論是同婚的、228的或勞工議題皆是。

不要忘了,法西斯納粹、早先的共產政權,或是民主自由的西方世界,都是人文主義的信仰者,儘管都相信人是價值意義的來源,也都把問題解方回歸到「人」之本身,但他們卻在上個世紀打了兩次大戰,以及製造了無數局部衝突。

想到近來人們在許多議題上針鋒相對、責難彼此,高喊人文教育的我們(或某部分人)還力有未逮。我們在各個議題和經驗上,該有更多諒解和傾聽,我們需要差異,但不缺乏傷害彼此的對立。

把話題扯開,我想到我當過很多外國朋友的嚮導,帶他們認識台灣的故事,了解台灣的土地記憶。說到底,還是他們期待理解台灣的眼神,讓我最念念不忘。 老實講吧,我也說不明怎樣才算理解跟傾聽。保持自己想法,但努力不帶偏見的感知這個世界,目前是我最中意的答案。

「人文」主義和「人文」精神要我們注意自己的感知、想法,但很多人都忘了他信條有下半段:對新的經驗或情感持開放態度,並允許他們改變自己觀點、行為和性格。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