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代的我們人生好難?



最近不知怎麼搞得,跟朋友慨嘆起「人生好難」。只是我想到以前的人的人生就不難嗎?現在那些大人也都會說我們也是這樣走來的,為何我們就不行?不知怎地,我們就這樣變成草莓了。

其實我覺得,我們和前人的難的癥結點根本就不一樣,容我舉楊喚為例子。他年少刻苦,母親在他襁褓之年就死亡,父親四處奔波但花天酒地亂搞一通。他的繼母更虐待他,使他衣衫襤褸,被人譏笑。長大後更從中國東北漂泊到台灣,25歲那年被火車輾過,結束了可憐的生命。

短短的一生中,他的人生不難嗎?超難的。但我不曾在他的詩中看到絕望或毀滅。為什麼?這若是我的一生我一定選擇死亡,還寫什麼詩。

但我後來想到,楊喚喜愛讀詩,讀文學,讀哲學。或許這是他在時好時壞的日子裡前進的動力,因為這些而快樂或至少忘卻憂傷;他也以詩會友,從東北到台灣,他都有重要的人生詩友。根據他友人葉泥記載,在那段和結拜詩友一起散步寫詩的日子,他才真正感到幸福。

同時,雖然家庭不美滿,但從村里到學校,其實也時不時有接濟和關心他的人。即便戰亂,但有讀書就有機會,那時很難的人生,也都有這些期待做為活下去,或是前進的動力。

但今天的我們並沒有。

我若說我喜愛讀書,對學術充滿嚮往。此時,會有一群人撻伐「讀那麼多書幹嘛,還不是22K」,學術被當靶子打到爛掉。

我說我喜愛文學,熱愛創作,會有人來說唉呀你會餓死,文學無用,接著逼你去你討厭的科系,然後又看到一群人在瘋文創,諷刺點滿。

網路時代來臨,人與人連結更快更緊密,某種程度上卻越來越疏離,越來越不會現實的互動社交,不敢卸下面具袒露真心,交不到幾個知心好友,不知道怎麼訴苦,也因為不信任而冷漠,需要幫助的人得不到幫助。

答案很明顯,不管什麼時代,楊喚的,父母的,或我們的時代其實都苦,但我們為難所在,就是那些能讓我們自我滿足的,並且能夠做為前進動力的一切,完全被毀了喜歡讀書的,社會告訴他讀書沒用,會領22K;努力追逐自己夢想的,大家說會餓死。人際互動什麼的,就更別說了。況且在你難過的時候,還要有人斥責你:是你不努力,我當年都可以。但是據詩人許赫在演講中所分享,余光中的時代,能持續每個月在詩刊上刊登三首詩,你就能養家,養車了呢!

最後就用我看過的一張梗圖結尾吧,寫說:

宅男不會自殺,因為他還有下一期的漫畫

可是我們沒像肥宅幸運。我們的人生很難,因為這個社會毀了我們想好好活下去的動力和期待。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