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青年觀大陸│西安行小記與歸台心得

2016-05-13 吳宗仁 
「一百年歷史看上海,五百年歷史看北京,五千年歷史看西安」。當時我正瀏覽著校園信箱,一封信研習團的信就這樣寄了過來,這幾句話作為標榜,就深深勾出我內心文學與歷史的記憶。也對!看過唐書,覽盡唐物,哪有不親自到西安的道理?

數個小時飛行後,西安、咸陽乃至整個陝西省,都已經在我們目光之下了,洪荒歲月和精粹亮麗的歷史,也都寫在這塊土地上,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湧上,我對西安,既是熟悉又是陌生,熟悉在我看過的古文古畫,都刻畫出了曾經在這塊土地上的情形;陌生在這已經是幾千年前了,對於他現代化的發展和區域定位卻是完全陌生。

抵達咸陽機場,我細細打量了機場及其周遭,最直截感受到的是霧霾一片,即便抵達前一天晚上下過雨,氣溫從四十度下降至三十度,但空氣間的分子仍不清新。我兩年前的八月三號在大阪,兩年後的八月三號在西安,第一眼印象有強烈對比,但我依舊反覆想像,這裡曾是十三王朝的國都。
歷史、文化、走回長安

長安城門外斜暉落定,大唐形影間古意餘風

八月四號當晚,長安城入城儀式開始了,在行程第二天就下了猛藥,耗費資金五十萬新台幣,排列了最頂尖最頂級的排場,竟然全是為了我們的研習團。長安城門﹝永寧門﹞大敞,是接待嘉賓最隆重的儀式,想當初多少文武重臣及外國使節行跡於此,光是走在那條步道上,感受著周遭的空氣和喧雜,即便沒有寒鴉社鼓,有一點斜陽草樹,就充滿了和歷史對話的遐思。恭迎貴賓的陣容,從穿著紫服的高階官員,到身穿青色服裝的低階小官盡有,他們的服制、形色搭配、工作職責到出場順序都依照古禮記載,彷彿回了大唐,回了古代,回到了那些我熟知的相關文章。感覺城內就有一個開明的君王正等待著我們。場面之大,氣氛之開闊,音樂之典穆讓我不得不震懾在古文明的輝煌。若是動點頭腦,這一切都是可以行銷的全球的珍貴文化財產,將歷史文化融合經濟和行銷的層面,在中國大陸未來也將極為熱門。而據聞,上次印度總理莫迪來訪時也受到同樣陣仗禮遇,我也感到相當榮幸,有機會見識這個排場,心理檔次大大提升。
圖一、身著黃色宮服的宮女,是迎賓典禮的第一陣線。
圖二、身著紫、紅、綠官服的接待人員與宮女,依照位階排列,正在接待研習團的團長和榮譽團長
圖三、研習團的成員們正走入永寧門
圖四、側拍身穿古服的接待人員
秦始皇帝俑地下列陣,明皇貴妃戀天上續情

隔一天,八月五日,仍然是讓我心醉神迷歷史文化的重要行程。段頭我下的對聯就表明,這天不僅覽略大唐風光,更能把時間軸拉遠到秦朝,遠望那時權力高高在上的男人──千古一帝秦始皇。過去對秦始皇的形象,感觸最深在司馬遷的筆下;以前看過的兵馬俑,歷歷在目也不過是課本圖片。而這次我竟然親自到達了現場。看著眼前腳下一片又一片、一坑又一坑的兵馬俑,我這事才感受到秦代工藝的偉大,原來在兩千多年前,世界大多還混沌不明之時,中國就已經有人類文明輝煌的一面。越靠近看那兵馬俑,我才越感覺驚訝,他的面容之栩栩如生,身上衣著精雕細鏤,我完全臣服在如此精巧而偉大之作。想當年秦國下令每個人只能有一項技藝,並要求要把他練到極為精深,否則就必須處死,這是中國最早的專業化和標準化。而我也估計眼前這一片極詣的工藝應該算是流血漂櫓換來的,美麗果然還是得付出代價。

據說,秦始皇的陵墓大如宮殿,裏頭有千刀萬刃的機關,還有曲池流水,他不僅生前是王,死後也想當王,這一片兵馬俑大概就是保衛他的軍隊了。只遺憾他生前多疑猜忌,誰都不信任,卻信任了小人趙高,他出尋死在半途中,軀體還被戀權貪利的趙高李斯玩弄,在北方多繞行七千多里才回到國都,遲遲不能安葬。有強盛的國力,有平定天下之能,有人類文明強大的工藝,但千古一帝竟不得善終,在這個博物館中,我就像站在歷史無情的關口。
圖五、兵馬俑坑外大廳的篆書題字
圖六、重見天日的秦兵馬俑
走出了秦始皇的鬱悶,當天晚上我們步入明皇貴妃的愛情天地。西安之大,大在能橫跨時空,這個特點在此顯明。然而同為國勢轉衰,這段王室之戀卻永為後世所傳頌,是文人爭相揮灑文采的美麗畫布,時至當晚,我們要觀賞的長恨歌舞台劇都以白居易詩詞為腳本來呈現。這場戲整體設計對我來說是相當前衛和高明,他將背後的山作為天空的場景,月亮、星星、鋼索和山泉全都搭建在上面,善用地利之便,體現中國以自然為法的傳統精神,當佈景一亮,我永遠都記得觀眾異口同聲地發出讚嘆,那是對這個舞台極高的讚美。而他們運用水來表達朦朧柔美的意象、用火來表達安史戰亂殘酷,用現代化機械儀器來營造白居易詩中的幻想畫面,並且還有搭配香味﹝意指貴妃沐浴﹞、火焰熾熱感﹝意指戰火﹞這些4D效果,完美了這場表演。

圖七、長恨歌舞台劇的劇場與佈景,以及等待開演的人們
圖八、日已暮,長恨歌舞台劇剛開演,「長恨歌」三字突然投影在背後的山頭上,觀眾為之驚艷
圖九、長恨歌舞台劇布景。月升春山,星如流水
圖十、長恨歌舞台劇。山、月、星空和流水等佈景全都搭以建在劇場背後的小山上呈現
然而這些技術的搭配不全然只是中國大陸自己的創造,更有澳洲、英國和香港等技術人才配合指導,這樣跨國菁英合作模式,顯現中國大陸開放與人才吸力,看得出中國正嘗試往大唐兼容並蓄的形象走去,不僅在口號上、直觀的建築外觀上,更逐漸走向內涵的大唐。中國大陸正在改變。

觀測鏡之下的潛在問題     

中國大陸正在改變,換個角度來看,中國還有許多務必共同克服的問題,包括十三五計畫大大著墨的教育、醫療和環境、人才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以及大眾品德素質等結構上種種問題。但是中國現代社經地位高的人士及高階知識份子,讓我感受到他們非常誠懇且勇於面對問題,並向良好的那方學習。我記得在閉幕典禮時,坐在我前面的領導轉頭和我們聊天,他非常坦率稱讚我們這些台灣小孩講起話來文質彬彬,並和我們說起他感覺的原因──儒家文化的教育薰陶,這個中國原生思想。

先且不論這個判斷背後的民族情感和意識形態,顯然台灣人優良的部分已成為領導對中國學子的期待形象,而無庸置疑,他們也將會依他們所感受的,所觀察的來改進。從當初的經濟,到今天人格特質和文化的範疇都會如此。他們觀察台灣哪裡優秀,並且努力學習,這樣的態度是我相信中國有機會變好的主因。之前在某財金雜誌上看到外國知名學者評述,「中國大陸的領導階層知道一直改進錯誤並渴求不斷前進,這是他們成功的原因。」但我還是得再強調,他們在各領域和層級,仍有很多結構上的,外顯與內顯的問題紛擾著。         

台灣方面,我認為實在是花太多時間陷在政治的糾葛,或一味用刻板印象評斷其他人讓自己心胸萎縮,並不時因為意識形態等因素向極端兩邊靠。我經由這次九天密切交流過程,無論是公開或私下的,都發現擺脫政治形式的操弄,彼此實質上沒有太多區別﹝我兩年前去日本時也是一樣的感受﹞,或許這可以說是身為人類其實還是有通同性,人與人之間原來沒有那麼多界線。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