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的詮釋可能,《西方憑什麼》讀後心得



西方憑什麼是個大哉問,這本書也確實回應這個問題的宏觀歷史大作。介紹時,我們先從他的原文看起,這本書英文名是「Why the Western rules for now」,也就是
針對為何西方有資格領先世界的大提問。

回答這個問題,不能單從任何一種簡單的假想,或是某些碎片化的時段分析,於是作者把視角拉至極高,一窺智人從七萬年前大擴張到現今我們眼前這一切,試圖找出成因與秘密。

《西方憑什麼》要回答三個問題,同時也是過去史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第一個是西方人的「古早決定論」,作者將用生物學來證明這個論點是個謬論,因為東西方的人都是智人,在基本的生物學原則下,沒有什麼差異,沒有誰先天是絕對優秀的。

第二個是「一時決定論」,這派主要說明西方之所以持有領先地位,在於某一個關鍵時間點西方人得到了啟發和突破,因而領先至今。這個解答的可能性,作者伊安‧摩里士則說:「東西方各有領先之時,彼此消長」,否定了「一時決定論」。背後說的是,東西方的發展軌跡基本上如出一轍,有消有長。而地理因素使西方率先取兩千年的領先,中國唐宋盛世時有了第一次黃金交叉,東方取得領先;直到工業革命,西方才再度奪回王位。

回答了這兩個大問題,第三個要回答的是「之後的走向」。也就是說未來的走向,有沒有可能是某種可預測的軌跡。作者給的第一個回應是:不再有東西之別。一如作者說的,雖然東西方的人都是智人,生物學而言沒有差異,所以真正造成差異的是「地理」,但被終結掉的也是地理。

我個人認為,地理的意義被人類消滅是顯而易見的結果。七萬多年前智人在認知能力大爆發之後,層層突破生物基因以及地理環境的巨大限制,同理可推,隨著科技的進步、合作與溝通、資訊與傳達、交通與互動都高度連結化的全球化時代,把世界縮得更小,東西方從差異走向趨同,不難想見。

作者認為:「真正的歷史從來不是什麼東西方史,而是全球史和演化史」。

第二個走向是「懶貪懼法則」的終結。這個法則是人類歷史的驅動力之一,說的是人類基於本身懶惰、貪婪和恐懼而找出更多省力方法的本質。而這個法則的終結也指向一點,就是智人將被取代,因為他有可能與人工智慧結合,也就是智人本身的自我再進化。這不僅影響了人類的懶貪懼本質,更是全新的世界的開始。全新的思考方式、社會組成、戀愛方式等都會有天翻地覆的改變。也如同前面提到的所謂東西方、地理的意義將被終結,在這些機器人身上,談論這些根本已毫無意義。

最後讓我欽佩這位作者的是他回答這些問題,所使用的工具。他採用了「量化歷史」,也就是為社會發展打分數。這是個相當大膽,但也不得不的選擇。他針對前人產生爭議的量化評比做出回應,並且也重新釐清量化的謬誤和調整的重要事項。最後總歸為「能量取用」、「資訊管理」、「城市規模」和「戰爭力」四大衡量指標,為東西方的歷史發展,勾勒出一條條清晰可見的曲線。有關作者指標選用的推論,可以上的他的網站一探究竟﹝本書裡面也有﹞。


這個指標配合上豐富的東西方史料,一併比對,不但溫習了過去我們教科書所學過的歷史,更讓我們看出東西方發展的此起彼落,宏觀的詮釋了東西方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願看這本書的我們,都能有宏觀的視野,看待我們生活周遭的每件事情。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