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維「持」的煩惱

每個長一輩的人心中似乎都有個堅信不移的原則,或說價值觀。

儘管有時不甚能苟同,但他們以這套價值思維還有努力,有的人做技工,有的人做代工,有的人從事高科技,都打拼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無疑是典範。

而到了我們這代,發現了很多答案似乎沒有那麼簡單,甚至連很多現象,也往往超出長一輩的人的經驗與想像,何況是進一步的定義問題?

定義眼前這個時代,以及往後的時代,應該是時候要一個全新的典範了。年輕世代,包含往後世世代代,也應該會對建構這個典範付出不少心力。

但新舊之交的人們都辛苦,一來是在摸石頭過河,說這話的鄧小平心裡知道怎麼摸,在世代變革的我們,連什麼能當造路的石頭也不知道。

二來年輕的攻擊老的,老的拆年輕人的臺,因為兩邊的思考模式,生活經歷,甚至是在現象與問題的認知上,都不同了。兩造人馬說著同樣的語言,卻誰也聽不懂彼此。

想到柯文哲在父親節廣告說:「像我這種50歲的老人想法不好改了」,他同意年長者觀念不易動搖的現象,言下之意也認同了年輕人的可塑型空間。

老人的想法不好改了,但年輕人有彈性可塑型,又要塑什麼型?

儲蓄是美德,不儲蓄是醜德嗎?沒聽父母的話走自己的路算不算勇敢,還是大逆不道?塑什麼型?該擁抱什麼價值觀?

未來新建立的觀念,該像前一個典範一樣行之數年嗎?不能的話要怎麼調整?茫茫一問,來時之路沒有解答。

年輕就是本錢,年輕就是令人神往。過去對年輕的美好想像,在短期的時間軸上是既憂慮又起伏的波瀾。

摸著石頭過河,河多寬,水多深,石頭在哪兒,有年輕沒有答案。

說到底,還是責怪我們自己不知道要什麼吧?被灌輸在心靈的觀念,一直跟在外面所見相互扞格。

就像,有人告訴我,房子是資產,但我印象,房子是負債,因為那是一輩子的貸款換來的。

當個斜槓青年夠不夠努力?但似乎也不符合前人留下的成功定義。考個好成績,換個好人生,但大學生迷途,博士生失業,問題怪在誰?現在要怎麼教小孩子?

這就是被灌輸的概念,和外面接觸到的現象相打架的場景,打鬥內容可以充分腦補。

說一說,好像又不認識自己了。會不會現在我們所堅持的,一切都是錯的。

河有多寬,水有多深,就怕青春都填進去了,也填不出過河的路階,就算填出路來,也恐老而無法行走過去了。

想太多了,想太多了,反正就像餓了就吃飯一樣簡單,生活可以簡單,誰想要複雜?

反正哪裡倒下了,就在那休息先。仰望著天,噢!真是小確幸。
●本文亦同步發表於個人臉書
●題目的維「持」從維「特」改來,個人的小梗。而「維持」也表一個連續性發生的狀態,可以形容少年的煩惱。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