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由恨出,恨由愛出



我覺得一直驅策我前進的,不是愛與理想,而是憤怒與恨

前幾天去看創業團隊路演,他們介紹自己的產品、商業模式和市場發展性,他們的眼眸和語調,疲憊中洋溢著熱血與不屈不撓,一股勁地想為社會帶來貢獻,甚至是巨大改變。

有人如傻子般沒日沒夜的精進產品服務,就為了多那一點點發展機會;有團隊窩在0.98坪的辦公室,語帶哽咽地道出心路歷程。支撐他們的走下去的,我聽過,絕多數都是對夢想或家園進步的理想。

就連我們自己團隊的成員,也都帶著不同的理想在努力前進。他們目光中都散發如出一轍的偉光,回首那些成就斐然的巨人們,亦復如此。我敬畏有理想的人。

我並不是說我沒有理想,還是有!但我總感覺到,一直支撐我前進的似乎不是這些理想。我看待自己的小專長文案,並不是像《文案力》作者盧建彰那樣,把文案當作一種生活藝術,而更多像是機巧與技術;行銷這環更是如此,也幾乎沒有多餘的情感和道德力量。

﹝難怪我最近一切作品都跟死魚沒啥兩樣,寫不出過往令人讚佩的細膩和說服力﹞

關鍵是,我只要一閒下來就在思考我前進的力量是什麼,從我兒少記憶回想推敲起,猜測大概是一種詭異的混合物,一堆暗黑情緒混雜不想被看不起的堅持。

我那年一股腦地想努力考政大是如此。16歲,我是某高職的綜合高中高一生,綜高在校內是被瞧不起的,校方看不起,時常針鋒相向;學生也是,也曾有個職科學生當面嘲笑我:「綜高是最沒用的。」我露出一彎彆扭的微笑,勉強說出:「哦!真的哦?」那是我社會化的第一步,因為我沒有表態,沒有爭論。

情緒是在心底的,而且是日後進步的動力。高中三年來每一個努力讀書的動機都不單純,就是為了要證明綜高﹝或自己﹞也挺有用的。今天我在完成任何一件事情,似乎也一直循著這軌跡在發展,有一點光宗耀祖的傳統觀,有一點自我突破的期許,但也有大半是為了回擊深藏心底,那些誰優誰劣的比較和嘲笑。

某天晚上腦海閃過這堆事,突然感覺有點噁心和可笑,覺得自己努力的一切,背後大半是為低劣的動機服務。

當我把這個故事和一位老師分享,但他認為,憤恨並不會走得長久,因為只有恨,就看不見進步的可能性。「相信能夠改變,看見所能改變的胸襟,需要的是愛」,那種愛是在意與關懷,一種想方設法也要為對方多做一點的情感聯繫,這也是人性。

讀一堆書,大概也悟不出這種道理,但讀一堆書,一定要能懂這個道理。「恨要成為進步的力量,心裡還得要有愛」

我們努力活著,應該都是在學習怎麼愛人吧?


*封面為我很喜歡的一幅畫,作者為荷蘭版畫大師艾薛爾(M.C.Escher)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