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秘密



昨天和剛考上大學的學弟成為好友,他跟我同是雄工綜高社會組出身的。一看到有後生晚輩爭光,覺得相當高興。

高中老師透過網路成為中間橋梁,把學弟介紹給我。在與他和老師聊天中,我得知原來我不時還會被老師們提到,而學弟妹似乎也因此感受到我是個不簡單的人。看來儘管我人離開多年,精魂仍存人們耳語之間。

上次的經驗也很有趣,我出席某個競賽,也有個學弟跑來問我:「你是吳宗仁學長嗎?」當下覺得怪,我好像沒有這個學弟。經他一介紹,發覺原來是自己人,也是曾聽老師講過我。出身雄工綜高,上來台北拚。

我很好奇,不知道我在老師的眼中是什麼樣子?老師怎麼介紹我的?而他們又怎麼從這些話語中認識我?

是一個肯為目標做盡努力的人?還是本身一個聰明的人?如果是前者,我想我的故事肯定很激勵人心;若是後者──只不過是個純然聰明的人,我則不鼓勵任何人把我當作參考標的。不過,我也期待我被分享的是一些個人搞笑橋段,或是某些大異於世的價值理念。沒為了什麼,只覺得這樣也很好玩。

不過這篇文章想帶來另一種思考的可能:會不會我的存在只是「存活者偏誤」。講白話就是,我是基於某些隨機﹝或幸運﹞的原因和變數才表現優異﹝例如遇到知道怎麼啟發我的老師、或是較為寬裕的家庭背景等﹞,而不是因為我們認為的某些人格特質、能力或是行為。

很有意思,這意指:「有成就不代表有能力,成功者可能只是幸運的傻瓜」。這很違反直覺。

無庸置疑,這也是有趣的切入點,因為存活者偏誤指出人們強調存活者/成功者的某些特質,卻疏於討論「環境的篩選機制」,以及那些「陣亡者的特質與能力」,換個環境、換個篩選機制,我們所忽視的陣亡者,很可能都會有無比偉大的成就。

將這個邏輯觀念套入現實,「環境」所指為教育體制,在這體制下也有很多和我同樣特質,甚至比我更出色的人,但因為體制只具備有限的篩選機制,讓他們沒有辦法被看見,並獲得更多機會。

但不管什麼機制,幾乎都不可能保障到所有人。我們可以決定自己是怎樣的人,該努力或頹廢,但難以擺脫掉隨機性所帶來的不幸。而面對種種隨機,過去我們則是有歸之於「天」的慣例──「三分天注定」、「要謝的人太多,就謝天吧」。不過,當然,是否這麼積極應對,當然也是自己選擇的。


不過話說回來,我也可能不是幸運的傻瓜,想到還有很多解釋的可能性,說也說不盡,那就保留一點想像的空間。對於我現階段就能在母校老師和學弟妹中享有「不朽」,總感覺還是來的蠻快的。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