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金融海嘯十周年回顧系列文(二):眼看防線層層潰堤

圖片來源:口袋財經

本文與口袋財經聯合發表 


歡迎來到金融海嘯系列文第二篇,上一篇文章,我們以瀏覽的方式快速回顧了08年金融海嘯的形成與毀滅。我們學到重要的一課:過度的樂觀、輕易超額舉債和難以衡量的風險,是形成泡沫的最重要因素。 
 

同時,透過這場危機,我們更明確的瞭解到,問題發生絕對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許多環節相扣所致。我們提到了熱錢大量流動的投資環境、永無止盡的證券化債券和信評機構的不誠實等因素相互影響,最終帶來這場災難。 



│泡沫成長的系統動力:道德風險 

 

討論這場重災核心,金融業難辭其咎。他們冒著道德風險﹝Moral Hazard﹞進行交易。這意指他們冒著通常會規避的風險﹝通常稱超額風險﹞,進行危險但有利可圖的交易。 
 

不難想見,這些行動者的背後,必定有人幫他承擔後果,使得他甘冒風險追逐更多報酬。道德風險常發生在保險上,如果某人投保了車險,那他將會更冒險於把車子放在容易被偷的地方,因為保險公司會理賠這個損失。 
 

這原則若發生在其他領域,就很有意思了。證券化市場充斥道德風險──交易員將大量資金押注在證券化商品。當然不只因為整體氛圍看好,主要也因為風險並非由他們承擔。而美國投資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推行的「獎勵制度」,無形間也鼓勵冒大風險。 
 
 

自私的組織文化 

交易員的紅利獎金超過底薪一倍到二十倍不等,且年年攀升;大型投資銀行發放的獎金紅利,就從2005年的250億美元,在兩年間上升到380億美元。然而,他們的產值卻是立基於風險與危機。 
 

冒險換取鉅額獎勵大為風尚,許多交易在並非以真實資訊和誠信為基礎進行,而是基於績效、自私和謊言。很多知名人士對此發出抨擊,演說家Sinek在他的著作《最後吃,才是真領導》中談到,像這樣的組織被象徵自私的化學物質「多巴胺」圍繞,完全沒有人性與貢獻;諾貝爾經濟獎大老Stiglitz嚴厲地直指這將導致分配更加不均,撕裂整個社會與民主體制。 

 
 

防線層層潰堤 

海嘯已經在很多因素推波助瀾下醞釀,有因應之道嗎?其實有。此段落要一一介紹這些潰堤的護欄是什麼?以及為何失守? 

 

第一道防線崩潰:委託─代理人問題 

經濟學理論談到「委託─代理人問題」﹝Principal-agent Problem﹞,指出原先委託人和代理人應透過形式化關係減少代理成本,但卻因為某些原因導致利益衝突:代理人只追求自己利益,而非委託人的利益。實務上,一個大型企業中的「委託人」是股東和董事會,「代理人」就是經理人,目標是實現營運和獲利的目標。 
 

但非常遺憾,這些代理人﹝經理人﹞擁有的資訊比委託人﹝股東、董事會﹞來的多,這造成代理人有空間追求私利,而委託人無法監管。於是造成委託─代理人問題;這個成因用經濟術語來說,就叫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 
 

而金融體系更是複雜的委託─代理人結構,員工既是上層的代理人,又是他下層的委託人,沒有力量能夠制衡他們各自謀取暴利。 
 

第二道防線崩潰:股東,掰掰 

股東應該還是有能力守下一城,但這只是理論上。金融業是極度仰賴舉債﹝操作存款、舉債進行附買回交易等﹞營利的產業,股東投入日常營運的資金根本不多,也因此沒有足夠誘因監管代理人的行為。股東的投入資金當然有可能蒸發,但不多;相反的,基於某種樂觀的預期,他們相信還可能賺大錢。 



第三道防線崩潰:銀行與其他金融企業的借款者 

把錢借給銀行和其他金融產業的人,應該是最能控管他們的,但答案依舊令人失望。為什麼?一般將錢借給銀行是以存款的形式被記下﹝大部分﹞,可是這些存款大多也都受到「存款保險」的保障。換言之,就算債權人錢被燒光了,借款人依然能受保險保護,因此也沒有誘因阻止惡劣交易的進行。 
 

美國金融體系持續高空走索,也預期央行一定會進行紓困,所以也沒有控管風險的意識。危機醞釀蔓延,我們前一篇提到的內容在後續一一發生。借款者這道最終防線失守,保護借款人的政策最終害到的還是借款人,這是最典型的始料未及後果定律﹝the law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指保護脆弱者的方法,往往適得其反。 


 

│海嘯登陸台灣 

圖片來源:口袋財經

美國已經不行了,周遭國家中箭。冰島克朗與俄國盧布陸續貶值,歐陸傳出銀行倒閉的災情。台灣自然也無法躲過,這段要簡單談台灣的災情。 

 

2008年3月17日,全美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史登﹝Bear Sterns﹞倒台,宣布虧損15億美元,最後以每股2美元被摩根大亨收購。全世界和次級貸款牽扯上關係的銀行和投資機構都受波及。台股從9000多點下降到7000有餘,這是第一波。 
 

台灣有警戒嗎?不多。貝爾史登倒台後五天,馬英九以得票率58.45%當選總統,隔天股市還大漲340點,股市對後續叩關萬點極有信心。 
 

馬總統520就職,股市開始一瀉千里,兩個月之間從9300點跌到剩6700多點。全美兩大房貸龍頭房地美和房利美每股不值一美元,最後由美國政府接管。台灣方面「市值蒸發五兆」、「股民平均損失30萬」等斗大新聞標題佔據版面,國安基金預示要護盤,分析師鼓勵大家趁低點多投入,但危機沒有解除。 
 

9月,全美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台,投資雷曼金融商品的台灣銀行,也都中槍。全美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Merrill Lynch)也被美國銀行收購。當月台灣消費下降了5.06%,是2001年以來最低。工業生產指數和製造業生產指數雙雙下滑。失業率上升至4.27%,是2004年來新高,漲幅為前一個月的0.13%,更是歷史新高。 
 

10月,對外貿易應聲下滑,再創2001年以來最低。11月下旬,股市只剩下3900多點,腰斬了六成!而這只是整體情況,個別股票而言,很多只剩當壁紙的功能了。總體經濟面,台灣從2008年第三季開始負成長﹝-1.32%﹞,第四季為-7.65%;2009年前兩季,都還是很低迷的-7.88%和-6.07。 


 

│結語:無聲息地俯視殘跡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介紹了美國金融業的冒險交易行為,不僅沒有道德,還傷害民主體制;介紹了好幾層應該攔下海嘯的護欄,危機是問題環環相扣而來,依然是我們的大重點;數據顯示台灣﹝和美國﹞被席捲後的慘狀,我們用數據無聲無息地回顧當時的斷垣殘壁。 

 

下一篇,我們將要談到台灣政府怎麼因應這場災難,有些舉措荒謬可笑,我們也試圖評價他們,也會談到近代總體經濟學創始人凱因斯。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