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的是狼,還是喪?在魔都啜飲喪茶後記

馬男,來自美國動畫《馬男波傑克》,曾在中國火熱一段時間,喪但卻很走心的代表



今年1月18日,我人在上海,並嘗試了「喪茶」。心想這真有意思,所謂負能量、消極厭世的文化,也在中國深根萌芽了,只是用了另一種方式展現出來。

我的驚訝應該是可預期的,因為好多人說著中國有狼性的社會,有人甚至崇而尚之。但是看起來要成為狼,也不是容易的事;又或者,狼正在進行轉變,喪,是他的一個階段也說不定。

而這篇文要講喪茶和喪文化,塵俗上其他對中國社會又狼又喪的評論、想像與解讀,大家也得更努力親自去體會體會。

在上海體驗喪茶,我喝了奶蓋綠茶,相當普通但要價不斐,近乎台幣100塊


│崛起歷程

喪茶,聽起來頹喪、隨意以及毫無生機,但其實店門前是大排長龍。去年上半年火紅了一波以後,到現在相關主題人氣依舊高。他的崛起,可以說是掌握了年輕一代自我表達的方式。相似概念像是負能量、厭世和反雞湯等等,大抵上兩岸甚至更遠的日本,也有這樣的文化氛圍產生。

關於喪茶,我對它的崛起感到玄妙。雖然得說,這種東西的出現,是勢之必然。我也上了喪茶討論串,一探究竟。

原來,在去年3月,「喜茶」風風火火的開幕,熱熱鬧鬧,人聲鼎沸。有網友在微博上戲謔說在喜茶對面開一家喪茶,得到廣大回響。留言中的腦洞大開,更擴充了「喪店」的形象與想像。那是在去年3月25號的時候。

網友的惡搞奇想,圖取自知乎

網友的惡搞奇想,圖取自知乎


事情沒有輕易結束,網友的討論概念被互聯網公司網易新聞,在一個月內的4月28號落實成真。他們聯合網紅和另一個外送平台餓了麼,開出了一家只存在四天的快閃店,吸引來百萬人光顧,說是鬧事也真不為過。

然而網易新聞也不是半路殺出,他們關注「喪文化」,早已有些時候。

2016年喪文化成為網路新寵兒,當年的網易新聞,就據此拍出形象廣告《越孤獨,越熱鬧》。用「孤獨」總結了集體文化與個人情感的變化,捕捉了客群的深層思緒。

在隔年2017年的3月18號,網易新聞還聯合發起「無能復健室」的活動,關懷現代人的人際、親密關係以及情緒控管的「三個無能」。也難怪他們可以很快接軌新一波「喪」文化主題,這是早有醞釀之事。

│喪的文化

中國蒸蒸日上的國力與經濟發展,都是億億萬萬人努力貢獻而來;每一個新發布的經濟數字,背後有無限人的血汗與淚。在城市的壓力下,這些擁擠反覆但又充滿不定的日子,與自己企盼的生活與未來,被濃縮成一股難以言喻的氣味。

喪,成為置身其中的宣洩以及自我表達,尤其表現在年輕族群身上。

喪所展現的內涵,涉及:

(一)感覺自身渺小、無意義,無法產生更美好的預期和想像;

(二)對自己無法得到美好生活的斷定;

(三)付出與獲得失調的心理狀態;以及,

(四)更高大精神價值的失落,以致找不到生活意義

在上海喪茶店拍的立牌,你如果不懂喪,看這你就明白了

這之間的通同點,就是「連結迷失」,這將使人們不知為何而做。我得說,我們需要和周遭建立連結,來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以及價值。凡只要與任何事物「連結」不見,就會陷入迷茫。

傳統社會的人們生存,側重人與人連結,而這已逐漸被市場和物質取代,在中國當然更是如此。而崇拜與追求物質,無法滿足人的無限貪欲,還有人際連結的根本需求;市場和勞動力的解放帶來強大的生產,但也帶來莫大的個體競爭。然而,這已經變成我們繁榮的目標,以及必經過程。

強烈競爭下沒有人是永遠的贏家,透過勝利、競爭與獲取來維繫生活,變成新的生存方式──可這終究很脆弱。既失去了跟社群的實質連結,人又在競爭中被劃作許多座孤島,這可謂一種腹背受敵的狀態。這也是資本主義繁榮下,必須付出的代價。

這是為何我認為「喪」在中國出現,是勢之必然。它是一面鏡子,照出現代社會的期待、傳統價值及嚴肅觀念的相反面。

│頹喪來的還是蠻快

我對於喪文化在中國﹝一線大城﹞出現,總感覺來的太快了。畢竟在我認知中,喪可能要處於停滯和成長有限的經濟環境,才容易出現,現在中國似乎還太早了。

我曾和一位前輩聊天,他在台灣經濟起飛的風光時期就擔任管理者。他說,那時的台灣欣欣向榮,每天的單子跟事情滿到弄不完,但大家士氣高昂,因為充滿了機會以及高實質工資。我聯想到某種舉國歡騰的場面。

而中國作為一個有活力、正走向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在這個狀態就跑出了「喪」,蠻讓我驚訝。我原本想像是多數人意氣風發,自信地望著未來,艱辛但是堅忍,疲憊但有價值。雖然這樣的想像還是有些真確,但我想真實狀況還是,每個辛勤奮鬥的人背後,背後多少有沉重的挫敗感吧!

不然那些反雞湯、自黑自嘲的梗,怎麼會在網路上一呼百應呢?

在我觀察中,或許薪資已經上升,但我猜測還難以說滿意;物價雖然還可以,但推敲可能經不起幾年直追;房子和公司距離可能近了,但卻侵蝕不少收入。讓人們堅持的,還是那些對更多、更好的機會的追求;對於往後的日子,還是得仰賴些美好想像吧!

│小結:走向自我之路?

但持平的說,喪也不全然消極無為。我觀察,雖然喪是集體氛圍,但沒有妨礙人們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標──事實上,很少人因此啥也不做,就此倒地不起。其實,我察覺喪只是一種反傳統、反嚴肅、忿忿不滿意的表達。有時這樣的標誌,是自在安全的交流方式。

再者,我相信「喪」反而是「成為自我」的開始,至少有一部分是如此。因為有成為「自己」的意識,但是所選擇太常不得其門而入,所以相對產生喪感;因為有開始有了自我,所以才會思考什麼是合理的、什麼是自己該做的,也相對的,有不滿意,以及衝突所帶來的挫敗頹喪。

說個極端的,我們可不期待喬治‧歐威爾《1984》虛構的大洋國(Oceania)浮現人間,我們不需要一群被灌輸意識形態的木偶,或是一群只懂得服從的螺絲釘。願我們都能做回自己。

從經濟面說,如果勞力密集是上一個階段的必須,那「人力資本」最好成為我們現階段的關注重點。因為我們已經知道,在惡劣的環境反覆工作、生活,既不人道也不效率。儘管其成效不容易估量,但這種知識價值和創新創造,才是健康與長久的發展方式。

中國大陸在十三五計畫,以及不少教育工作報告,都已經發表出對人力資本培育的關注。不過,這些目標要達成,得仰賴相關教育制度的彈性,以及個人自我意識提升作為搭配。依我看,這又牽涉到經濟發展、政權維繫與社會和諧安定間的衝突,顯然是另外一件得鄭重討論的事。

但至少喪的出現,已經是個革命性的開端了!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