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單位的努力


麥爾坎格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分析諸多成功人士與優秀團隊的案例後,認為「一萬小時的苦練」正是他們邁向頂尖的關鍵。從此「一萬小時」成為了人們家喻戶曉、口耳相傳的成功之道。

一萬,是通往頂尖中的頂尖的代價。也許你沒打算變那麼頂尖,也許你偏愛廣泛學習,不喜積累。那麼,有沒有一種便宜的學費,能讓你至少獲得基本的成就感呢?

有的!至少對我而言,這個數字是100

經過這幾年的自我探索,我歸納出一個發現:100這個數字是我Level up之前的提示,或明或暗的提示我將進入到下一個學習階段。這也意味著,我將從一個菜鳥,轉變為一個在該領域中,有基本的判斷能力或生存能力的人。

如果你有一個大計畫,100是一個好的切分基準。我並沒有限定100的單位,因為它可以是100小時,可以是100篇作品,也可以是連續100天的學習。其單位或依領域,或依個人目標而異。總之,他是一個攻下小成就的墊腳石。本文將透過個人經歷的簡記,描述〝100〞的魅力。

│100單位的魅力

最早先,我聽到100這個概念,是我還在當文案講師的時候。那時我聽說,授課總時數達到100小時,老師就會開始有固定數量的學生,其技巧和風格,也會趨於凝鍊。我沒有很在乎這個數字,最終我也沒有達到(大概只有35小時)。但大概到達2030小時,我隱約感覺到我雜亂的內容逐漸自成體系,組織想法的能力提升,而且開始有人會發出邀請,登上他們的舞台講課或演說。

總而言之,進步還是有的。

一直到去年,20188月,100這個數字才正式引起我的注意。那時我寫作的部落格文達到100篇(不包含散文與新詩),隨之而來的重大改變,是一些較有名氣的網路媒體,主動來刊載我的文章。在此之前,我都是毛遂自薦請求各種刊登。別人親自邀請發稿這事,恰恰是在撰文100篇(大約105篇)以後才發生。

而且當時還不只一篇被登出,一個月內還接二連三的被邀請了3篇,舊文章也被挖出來發表;此外還成為了一個年輕自媒體的作家,並在之後連續兩個月名列文章排行榜前5名與前10名,累積的關注者提升了30%以上。

儘管我沒有乘勝追擊,但100這個數字暗示,我的寫作內容開始算是個「東西」了。

之後邁入十月之秋,為了準備當兵、學習量化技能加上考雅思,我辭去了在前東家的職務。無業後,「100的聲勢」持續延燒,身邊好友陸續很給力的提供我機會,寫業配文和廣告文案賺錢,價格平均起來,更是以前的4倍有餘。

這算是巧合嗎?我不這麼認為。

自從我在兩年前對量化分析萌生強烈興趣之後,我就將自己的重心由行銷移往量化和數據科學。一開始只是探索加上打基礎,真正決心走上這條路,實際卻是一年前的事情。為了留下時間給雜事和長假,時間分配為:密集運用三到四個月學一個建模技術,另外三到四個月學各種數學和一類程式語言。兩個區塊,大致上分別投入的,就是100單位的努力──100天。

這個100(或嚴格的說,100120)也不是刻意挑選的,但日後卻是「沒差別」到「有改變」的重要分水嶺。

我特別注意到,在100之前,許多數學對我來說只是抽象的概念與符號,更遑論程式語言。然而在迫近100之時,數學已經變成我能使用的語言,解碼更多以數學和程式為表達形式的演算法。這對於自主拓展知識體系,非常有幫助。

此外,在100之後有新的機會產生──數據分析的案子上門──而且100的累積讓我能夠聽得懂專家朋友的想法,並掌握其神髓;也因而讓我能稍微靈活地回應客戶,規劃簡單排程,並將知識觸角延伸到其他夥伴的工程知識。

也許這聽來微不足道,但卻是巨大突破。看官們得想想,張善政先生反覆向韓國瑜講解自經區概念,但張仍表示韓先生不得要領,無法回應質詢。所以這樣相比之下,我投入的「100的力量」,效果其實比想像的還要強大。

落實100單位的生活

當然了,我並沒有時時刻刻算計何時達到100小時、100天或是寫100篇文章,所以「100的執行者們」大可不必精心算計。就算突破100單位之大關,也只意味著你有能力站起來而爾,後續才是開始。

如果你有一個重大成就要突破,不論是學習、創業或是壯遊,我都相當推薦將一個宏大規劃,切分成以100為單位的數個小步驟,逐步攻克。如果你時間有限,那可以是100小時為一個階段;如果計畫宏大,也許是100天一段。拾起並拼湊每一個「100為基礎」的碎片,最終就能完成一副拼圖。

這應該有助於克服萬事起頭難的壓力,或是消弭目標過於宏大所造成的不安與無力感。每天的反覆努力沒有啟發性,如果想知道你跟之前有沒有差異,比較一下100單位前後的自己,大概就能知道了吧。

什麼?你說如果自己不夠聰明,那要經過幾百還是幾千單位才會產生更好的自己呢?

我也不知道,就試試看吧。這篇文章,只是一個誠摯地邀請,不為此問題提供定論。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