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令人傲慢,對嗎?

 

圖片取自Ebay商品「光明會卡牌」──科學盲從

這一年來,我發現有些人不贊同對方言論時,便指責對方太主觀、唬爛、不科學。

 

咦?什麼時候人們這麼在意科學了?我們何曾那麼在意客觀? 


不論何種議題,我們犯不著指控對方太主觀/不科學,對於像我們這種長期沒有科學培養的民族來說,論辯本質上脫離不了「你的主觀不符合我的主觀」,這種原始的爭執模式。 

 

科學也不是死板一塊,全然不許你跳出數據與資料所示。相反地,具科學基礎的產業分析或學術討論,都能勾勒出數據或資料背後隱含的宏大架構,並延伸出實務或理論上的意義。這種類似說故事般提出見解,往往是研究與論辯中最困難,但也最高下立判的一個環節。 


想起有篇天鵝座恆星亮度變化的研究,其文發現了星座中恆星亮度快速且不規律的變化,於是相關專業人士「隱射」了這現象背後,可能有非人類的人為設施在吸收這些恆星能量的可能性。這樣嚴謹的研究配上腦洞大開的構想,會太主觀、不科學嗎? 


事實上很多議題,如政治、棒球和投資的論辯,並不是錯在太主觀/不科學,反而較像是過度隱射。


嚴格說來,是在有限素材上延伸了太多/深信不疑的結論。但是他們的反對者往往不針對劣質的閱讀素材和推論過程做批判,反而只簡單送上幾字:「不科學」、「太主觀了吧」,對話潦草結束。 


科學還能讓人這麼傲慢? 


傲慢科學會衍伸幾個很大的問題。第一個是低品質的對話,不利於溝通或理解。上述那嚴厲訴諸科學的批評,沒有為社群發展帶來更多突破。


第二個是扼殺想法。厲害的科學家或理性人類,並不只因為他們很科學或客觀,而是很有想像力。傳說中蘋果的掉落可以啟發重力理論,一個跟賽馬有關的夢境可以啟迪量子力學的相關理論 (印象是這樣的故事,舉例如有誤,還煩請科學地指正一下) 


偉大的進步,來自無數荒謬的what if。科學如果變成不容挑戰的原則,否定了任何可能性與想像力時,那麼科學自身就會無以為繼,社群和文化也將開始退步。 


這一切問題,不曉得來自於我們對科學/主觀的理解有誤,還是學術無產階級化的代價?如果人們習慣如此,或熱愛壓迫別人,那不管是多偉大的主義,都會變成新一輪的壓榨與剝削。 


我不習慣雞湯,或是講美好光明的話,但我仍可以於此留下一段很有啟發性、曾啟發牛頓力學的古英文。期待有人能被啟發,好好理解真正的科學,發現世上有趣的事情。 


“That which is Below corresponds to that which is Above, and that which is Above corresponds to that which is Below, to accomplish the miracle of the One Thing.” 

 

傳說中牛頓的蘋果樹,牛頓在這裡被蘋果砸到,啟發了他思考對重力理論的思考。2020年1月底於劍橋拍攝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