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小記:台灣人很可能不是自己的主人──脆弱的社群

 

Photo by Zoe VandeWater on Unsplash

故事從南安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我研究所就讀的學校──一段歷史說起。那時二戰肆虐,由於南安普頓擁有英格蘭優越的海事/商業港地位,於是首先遭受德軍摧毀。當時地方政府認為大學應該趕快搬去其他城市。然而學校師生不從,選擇繼續於戰爭中與城市相存。 

之所以想到這段故事,是因為上次/最近有人問我,如果戰爭發生了,我會逃去哪。這條線索已經反映出東西方菁英的思維差異。作為長期的征服者,西方菁英優先考慮如何面對破壞共同體的力量;而華人卻想著在哪裡能使自己苟活。 


之所以想到這段故事,是因為上次/最近有人問我,如果戰爭發生了,我會逃去哪。這條線索已經反映出東西方菁英的思維差異。作為長期的征服者,西方菁英優先考慮如何面對破壞共同體的力量;而華人卻想著在哪裡能使自己苟活。 


很顯然,我們對於維繫自身社群或共同體無能為力,至今,我們都更寧可依附強者,或是依附那些「文明上游」的社會,使自己看起來高端一些,也不願意為留在自己的社群多做點事。 


華人社會這種一盤散沙的社會,反映東方社會長期作為被征服者的過去。而今天即便生活在民主社會這種有多元且強大地方社群的體制,台灣能否透過蓬勃的地方組織,支持族群與文化的延續,仍存有很大疑慮。而嚴峻的考驗,會在很快的幾年內到來。 


即便沒有像二戰那種軍事上的打擊,台灣社群的延續仍會面對挑戰。 


這問題並不是只出在低生育率而已。多元的東南亞移民/新移民,憑藉著他們的族群力量,外加逐漸提升的知識和社會地位,將影響到脆弱認同與低文化意識的台灣社會。如此多元化是件好事,但台灣人有沒有能力和他們平起平坐,卻也是一個問題。 


多元社會不是一種情懷,也不是強勢族群給弱勢族群的施捨。我們永遠要記得,多元社會的背後,是多方強大社群的相互角力。如果我們既沒有面對軍事打擊的覺悟,經濟和生物上又沒有延續族群文化的根本,只想跑去/仰賴更高端的文明國家,那無異於把未來交給了別人,而那些「別人」憑藉著逐漸形成的經濟與數量優勢,自然就會成為新主人。 


你說,未來台灣人可能不是自己的主人,這可能發生嗎? 不然你以為,外省移民是怎麼失去原先的政經優勢的?非常感謝一位自稱來自外省家庭的人提醒我這件事情。
 

End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