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ource: https://www.linkedin.com/posts/parthiban-srinivasan-183608b_5-reasons-why-statistics-is-so-hard-to-learn-activity-7213412361985015809-Cjjq/ |
本文撰寫於2021年7月5日,修改於2025年2月13日
從統計學中可以看出人生哲理,這次要來談一個有趣的東西。
世上的隨機性有兩種來源,一種源自於不可解釋的機率事件,一種則形成於大家對某一件事情的共同認知、判斷。
前者很好理解,後者就比較詭異,這種隨機性是由於大家對某件事情有共同的預判,進而採取行動所導致的。
也就是說,大家如果都知道一件事情會發生,這件事情的發生反而就變成隨機的。為什麼?
這可以透過一個故事說明:過去有一支股票在12月時價格總是低迷,1月的時候則是成長。這是明顯的規律,毫無隨機可言。
有一天這則規律被大家識破了,大家紛紛在12月就買入該股票,並打算在1月時賣出,盡可能獲利最大化。而結局就是,眾人齊心的追求反倒推升了12月的股價,使該月原本的例行低檔消失。
而1月時能否獲利,則成了謎。
在眾多的市場中,都隱藏著這種類型的隨機,包含我工作投入的原物料市場──煤礦。煤礦主要用途是發電,而發電是非常有季節規律的,冬夏高,春秋低。然而有趣的是,與之對應的煤礦庫存,卻幾乎毫無規律可言。
原因跟剛才講的一樣,電廠正因為知道用電旺季時,煤礦庫存將嚴重短缺,因此總是提前補充庫存,壓抑了過往應當出現的季節性庫存變化。正由於諸大電廠完全正確的預判與提前佈署,反而使煤礦庫存波動變得隨機。
因此,我們可以得到結論:當你和大家一樣都知道、也想得到某樣東西,那個東西就會消失;當大家都憑著類似的資訊來源做判斷,我們原先的優勢就不復存在。
就是說,我們都非常努力,最後得到一個平均、甚至平庸的成果!只有越快發現領先資訊的人,才能獲得成就。當大家做判斷時的資訊越充分,越有效,事情就會變得隨機、不可確定。
講到這裡有人可能有感覺了,我講的就是Fama的有效市場假說,也是Random Walk的數學概念 (二維)。最近因為工作,又自己隨手翻了一些經濟理論、數學模型和算法,意外地發現,大自然透過數學,留給我們悲傷但又公正的一課。
其實數學本身沒有這種悲傷的情感,這只是我在工作和讀報告中歸結出來的。如果能多多理解這一切背後的原理,我想人們會更勇敢的去做一個全新、不一樣的自己。因為市場告知我們:若非如此,終將平凡。
0 留言